Language: 简体中文 English
主题报告人

热泵系统数字孪生的开发与应用。

Min Soo Kim教授

首尔国立大学

Min Soo KIM 于1985年在首尔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87年取得硕士学位,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担任首尔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热能工程,包括制冷和热泵系统。1992-1994年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作为客座研究员工作了三年。在热能工程和制冷领域发表了250多篇期刊论文和480多篇会议论文,拥有约50项专利。是ASME、ASHRAE、IIR、KSME和SAREK成员。

2010年担任教育科学技术部部长政策顾问,2011-2013年,担任总统教育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成员。曾是国际制冷学会(IIR)韩国代表,现任IIR大会主席。

荣获韩国空调与制冷工程师学会(SAREK)优秀学术奖(2006年)、韩国机械工程师学会(KSME)优秀学术奖(2013年)。被评为首尔国立大学工程学院70位优秀博士生之一(2016年)。荣获国土交通省部长官奖(2016年)、行政安全部总统表彰奖(2017年)。近期,在产业通商资源部获奖(2022年),并被国际能源署授予Peter Ritter von Rittinger国际热泵奖(2023年)。




热泵在中国—昨天,今天与明天。

江亿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


江亿于1985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教授(1990),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89月至19899月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建筑研究院(BRE)工作。

长期致力于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国务院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员,建设部科技委委员;并担任全国暖通空调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研究会副理事长等多项专业学会职务,是IPCC(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评估报告写作组成员,IEA(国际能源组织)ECBCS(建筑与社区节能)合作项目理事会成员(中国代表)。

主持编写每年的《中国建筑节能发展研究年度报告》。参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和政策机制研究,系统地提出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路径和相关政策机制。获两项国家级科技发明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省市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六项二等奖。拥有70项发明专利,发表150余篇科研论文。





热泵: 人类基本需求的推动者。

Srinivas Garimella教授

佐治亚理工学院


Srinivas Garimella教授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工程学海托沃尔讲座教授兼可持续热系统实验室主任。 他从事的研究领域包括微尺度相变传热和传质、蒸汽压缩和吸附热泵以及热回收、升级和储存。他是 ASME 和 ASHRAE 会员。 他是《国际空调与制冷杂志》(Int. 传热学报》和《ASME 能源技术学报》以及 ASHRAE SBTE 期刊的前任副主编。他是 ASME 先进能源系统分部的前任主席,也是 ASHRAE 研究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他曾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威廉和弗吉尼亚宾格机械工程副教授。他指导了超过 75 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工程师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学生,其研究成果在档案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超过 375 篇论文,出版了《微型通道和微通道中的传热和流体流动》教科书(第 2 版,Elsevier,2014 年),以及《冷凝传热》(世界科学出版社,2015 年)和《吸附热泵》(Springer Nature,2021 年)两本书。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CAREER 奖(1999 年)、ASHRAE 新研究者奖(1998 年)、SAE Ralph E. Teetor 工程教育者教育奖(1998 年),曾任爱荷华州立大学米勒教员研究员(1999-2000 年)和佐治亚理工学院伍德拉夫教员研究员(2003-2008 年)。 由于在微型和微尺度相变传热基础以及二元流体中的耦合传热和传质方面的持续和杰出贡献,他获得了 2012 年 ASME 微通道中的两相流动和凝结领域杰出研究贡献奖,以及 2022 年微观流动和界面现象大会杰出研究员奖。 他还获得了俄亥俄州立大学托马斯-弗伦奇杰出教育成就奖(2008 年)、蔡格勒杰出教育家奖(2012 年)以及佐治亚理工学院西格玛-席持续研究奖(2023 年)。



用于清洁供暖和制冷的储能技术--挑战与最新进展

丁玉龙教授

伯明翰大学


丁玉龙教授是化学工程学创始人张伯伦讲席教授,并且是伯明翰大学能源储存中心的创始人。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能源材料和能源过程工程。他最近的研究涵盖了基础和应用方面,其中基础研究侧重于跨尺度的多相传输现象,而应用研究则集中于热能转换和储存以及工业脱碳。丁教授是皇家学会净零排放小组的成员,担任《Energy Storage and Saving》(爱思唯尔出版社)和《Discovery Energy》(施普林格出版社)的副主编。他最近在2021年为COP26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了一份关于供暖和制冷脱碳的皇家学会简报,并在2020年领导了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30热能储存展望的技术部分。他的工作获得了许多奖项,包括洪堡研究奖(2023年);IOR J&E Hall金奖(2023年);ESIE终身贡献奖及奖章(2022年);IChemE清洁能源奖章(202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20年);IChemE全球奖项的能源、研究项目和杰出成就三个类别的奖项(2019年);以及《工程师》杂志的能源与环境奖和技术与创新大奖(2011年)。




热泵在工业干燥行业的应用。

Trygve M. Eikevik教授

挪威科技大学


Trygve M. Eikevik教授1979年获挪威理工学院(NTH)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专业为制冷和热泵工程。1980年1月开始在SINTEF能源研究公司从事热泵技术科研工作,1995-2004年担任制冷与空调部门研究总监。

2005年1月任挪威科技大学(NTNU)制冷和热泵工程领域正教授,主要研究该领域在工业上的应用。曾任NTNU工艺与动力研究小组组长,同业界保持密切合作。曾主持机械工程硕士项目,担任可持续能源硕士项目负责人。Eikevik教授在制冷和热泵系统领域非常注重利用天然工质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在工业过程中利用高温热泵来促使石油天然气向清洁能源的绿色转型。

Eikevik教授已发表论文200余篇,指导硕士生160余名、博士生24名、博士后5名,拥有5项专利。同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大学保持着密切合作。






基于天然制冷剂的供暖与制冷系统。

Pradip Dutta教授

印度科学研究所


Pradip Dutta现任印度科学研究所能源研究中心教授,在机械工程系担任兼职教员。Dutta教授的研究团队目前主要研究热能储存、电动汽车和高功率电子先进冷却技术,以及与相变和吸附相关的技术。

Dutta教授在印度理工学院哈拉格普尔分校获学士学位,在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获硕士学位,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机械工程博士学位。被选为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热传递与流体工程学会(ASTFE)、印度工程院(INAE)和印度国家科学院(INSA)院士。曾获印度理工学院哈拉格普尔分校和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杰出校友奖、J. C. Bose国家奖学金、以及印度工程院优秀教师奖。曾担任印度传热传质学会主席。





用于灵活操控热泵并减少电网负荷的热储能技术。

Christian Schweigler教授

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




Christian Schweigler获得了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技术物理学文凭,并在格奥尔格·阿莱费尔德教授(Professor Georg Alefeld)的指导下获得了先进吸附热泵领域的博士学位。
自1993年以来,Christian Schweigler在巴伐利亚应用能源研究中心(ZAE Bayern)从事吸附热泵领域的研究。作为热转换系统组的经理,他的科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吸附循环和低品位热利用、三联供、太阳能制冷、直接燃气系统、冷水机组和热泵的设计和分析上。2008年至2010年,Christian Schweigler在德根多夫应用科学大学和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的施特劳宾科学中心担任地热能系统教授。
2010年,他被任命为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的能源高效建筑服务教授。在这里,Christian Schweigler活跃于可再生能源和建筑技术的学士和硕士课程。自2012年以来,Christian Schweigler是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合作的“建筑服务与能源效率”合作研究生中心的创始成员,并担任科学委员会的发言人。他在研究活动的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最终促成了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能源高效建筑和区域中心(CENERGIE)的建立。当前的研究活动集中于吸收式热泵循环中的热量和质量传递,吸附式热泵的设计,潜热储存器的开发及其在热泵和空调系统中的集成。同时,Christian Schweigler还致力于基于多种热源的热泵系统的开发、热泵在区域供热系统中的集成以及用于优化工业系统中的供热和制冷系统及能源供应的数学工具的开发。Christian Schweigler在吸附热泵、热转换和热能系统领域发表了150多篇技术论文。他拥有九项专利,并担任多家科学期刊的审稿人。







北海道大学为实现碳中和社会进行的热泵研究成果。

Katsunori Nagano教授

北海道大学


Katsunori Nagano 教授1960年生人,在北海道大学1986年硕士毕业、1995年工程学博士毕业。长期从事热能储存、地源热泵系统、热泵应用、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ZEB)、干燥空调、能源节约技术研究。

1986年至1988年在东京燃气株式会社担任设备工程师,1988年至1995年在北海道大学担任助教,1995年至2006年担任北海道大学的副教授,2006年至今担任北海道大学终身教授;2014年任北海道大学行政顾问、2015年至2017年任北海道大学校长顾问,2018年至2020年任北海道大学国际交流办公室主任。此外,自2017年起,还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客座教授。

参与过多项国际能源署(IEA)系列项目。在IEA ECES ANNEX8、ANNEX10、ANNEX11、ANEX14、ANNEX17、ANNEX23、ANNEX24、ANNEX25担任专家,作为日本代表参与IEA HPP(热泵项目)ANNEX29、ANNEX32,作为日本代表和子项目负责人参与IEA ECES(通过储能实现节能)ANNEX29。还参与国际太阳能学会(ISES)、美国供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ARE)、日本暖通学会(SHASE)、日本建筑学会(AIJ)、日本太阳能协会、日本地下水学会多个学术团体。




热泵系统在未来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Hatef Madani教授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

Hatef Madani是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能源技术系副教授兼应用热力学系主任。除了科研管理和教学工作外,Hatef还与欧洲研究机构和行业保持密切合作,目前奥地利技术研究所的高级科学家。过去的二十年,参与了多个国内外能源系统分析和建模的研究项目。近期的研究项目包括热泵系统、制冷制热系统的智能控制、故障检测和诊断、综合能源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通过不同能源技术实现电网的灵活性以及移动网络的热管理Hatef还一直从事能源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如能源管理、热泵和太阳能系统、能源系统和商业模式创新



高温热泵: 市场概述、技术现状和应用潜力。

Cordin Arpagaus博士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Cordin Arpagaus博士,工艺工程师,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获得硕士学位。2005年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工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Dr. sc. techn.),主要研究聚合物粉末等离子体处理。还获得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Arpagaus博士在瑞士多家实验室和从事工艺技术的企业担任管理职务。2006-2011年在BUCHI Labortechnik AG担任实验室喷雾干燥器和封装系统的产品组经理,主要职责是开发新的纳米喷雾干燥技术,分析制药、材料和食品行业当前市场趋势。2011-2015年担任Hamilton Bonaduz AG的传感器和实验室产品技术支持团队负责人。

2015年4月在瑞士东部应用科学大学(OST)能源系统研究所(IES)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主要研究工业过程中高温热泵和带涡轮压缩机热泵的热能系统和能源效率。

截止目前,Arpagaus博士在国际期刊发表100多篇研究论文和综述文章、其中还包括一本高温热泵相关书籍、一本疫苗喷雾干燥书籍、以及几章纳米喷雾干燥相关书籍的章节,在国际会议上作多次报告。

Arpagaus博士是国际干燥研讨会(IDS)研究人员,瑞士过程与化工工程师协会(SGVC)、国际制冷学会(IIR)成员,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IJR), Energy, Applied Thermal Energy, Applied Energy, 和Renewable and Sustained Energy Reviews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



实现-200℃至1000℃超宽温区和大温度滑移的各类热泵技术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

罗二仓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罗二仓教授目前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大学(UCAS)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TIPC/CAS)。他于1990年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毕业,1997年从中国科学院低温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后,在中国科学院低温实验室担任研究员,并于2001年评为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自2009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低温实验室主任,2015年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目前,担任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制冷学会A1委员会委员、国际低温工程会议理事会成员以及国际斯特林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主要从事各种制冷和发动机的建模和技术研究,包括混合工质节流制冷技术、脉冲管制冷器和热声制冷机、自由活塞斯特林发电机和热泵等。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利用太阳能和工业余热研发热声发电技术。罗二仓教授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专利200余项。曾获得2006年中国物理学会胡刚复实验物理奖、中国制冷学会发明一等奖,2007年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倒计时
  • 00

  • 00

  • 00

  • 00

  • DAYS
  • hours
  • minutes
  • seconds